婚礼习俗
Wedding customs
威廉希尔williamhill威廉希尔williamhill解放前定婚,在门户的考究上流行的俗语有:男攀高户,女嫁低门,儿郎相配,会选的选儿郎,不会选的选田庄,爱亲对亲等。
媒人牵线的习俗流传至今。媒人又称掌制、冰人、媒妁、红衣、月老、伐柯等等。说媒叫作伐、吃猪头(以一个完整的猪头谢媒人)、牵红线等。
经媒人说合,双方父母同意,媒人将男、女生庚相互告诉,让各家请算命先生推算,可则定,否则罢。有的将生庚放神龛上,三天内诸事顺利即定,反之作罢,这就叫“合庚”。合庚后择吉日发“红庚”又称传庚、发八字、受聘、文定、纳采等,即订婚。先由男家备“庚书”(称乾造,即男八字),盛于“书盒”,由媒人拿至女家,填上“坤造”(女庚),再转男家。男家即备席请主亲陪媒人(女家不来参加)。
解放后,合庚之俗已废,但订婚出现“见面礼”、“达家礼”等。男女首次当面时,男方要给女方“见面钱”(50或100元)不等,女方第一次来到男方家,男方要给达家礼(布、物等)。男方要办订婚酒席,女方亲友都要接到,男方还要送给女方家的女来客每人一身衣料,男来客每人一条高档香烟、一双胶鞋,另给女对象数百元衣、首饰费。订婚请客,少则三五桌,多则数十桌,晚上由本屋场贺电影。
从订婚起,男女双方要互送年礼、节礼。较讲究的是端阳礼、年礼。端阳节那天,男家送肉、面、蛋、毛巾,用篮子提去,女家回以纸、笔、墨、折扇(指在读书的)或鞋、袜、草帽等,叫“回篮”。旧历年前即送年礼,男、女双方所送的礼物基本相同。男女未婚期内,男方每年要缝一件棉袄送给女方。
双方确定婚期后,男方即送“大礼”。大礼除对岳父家重送外,对岳父家的主亲(舅、姑、姨、叔、伯和未婚妻的兄、弟、姊妹)都要送礼。河西的求婚,先下“求婚书”,女家如同意,复以“肯书”,男家于是就请亲家吃“肯饭”,然后送大礼。
解放前有养童媳之俗。女家贫穷,或父母死后无依靠,经媒人说合、合庚、男方父母同意后,便将女儿送到男家,拜见男家父母,从此就在男家生活,直至完婚,完婚前男方不送年、节礼。
婚前,由男家请人按男女生庚定出“拜堂”、“伐木(打床)”、“开剪(做喜衣)”的良辰吉日,然后送些肉、酒、鱼、面等礼物给媒人,把择定的日期告诉媒人并请求转告女家,这就叫”启媒”。媒人向女家转告婚期时,要和女家商定由男家出的喜衣(女方穿的)、首饰、礼物等。解放前,喜衣一般是三至五身棉布衣,其中一身门面衣。民国初年的门面衣料是省青布,稍后为“洋布”,也有富家用绫罗绸缎的,穷的只一身棉布衣。首饰有钗、簪。(梳头、挽髻用)、耳环、手钏、戒指等。
男家写好“团书”(即发给女家的请柬),载明婚期。团书共12份或24份,其中只有两份载明称谓,即“某府、某翁亲家大人及列列男大宾”和“某府、某氏亲家母及列列女大宾,并备三茶六礼。三茶为糖、蛋、饼类;六礼为肉、鱼、鸡、面、酒、糍粑。团书与三茶六礼请人用“挑盒”送到女家,并将女方衣单衣样带回,这就是“报日”。
男家备床、做喜衣称伐木、开剪。伐木先伐床梁,多少工匠,给多少包封,主匠加倍。木工斗床,要“赞床”。说几句恭贺话。男家又给包封。开剪先裁男上衣。
女家准备嫁妆很讲究。有礼帽、围巾、鞋袜、枕头、瓷罐、镜子、梳妆器具、箱、柜、桌、椅、盆、桶等。一般论几箱几柜或几抬。解放前,富户人家有陪全副嫁奁(全套家具、农具)的,甚至有“陪嫁田”、“陪嫁钱”。河西嫁妆中有蚊帐、被絮,解放后东乡亦开始流行。麻塘等地,嫁女要缝一身“红衬衣”以示“红花闺女”。
婚期的头天上午,由媒人领队到女家送礼。礼物轻重,一般视嫁妆丰薄而定,由媒人协商好,但也有女家父母故意加价钱的。礼物都以猪肉为主,有边猪搭头、整猪搭礼(另加一块猪肉伴礼)、一猪一羊、‘双猪双羊’、多对猪羊等,还应配以鲤鱼、面条、糕点、酒和喜衣等。所有礼物,都贴上用红纸剪的“囍”字,用钱折猪羊的,钱要用红纸包裹,全部彩礼都用抬盒、酒架抬着,出发前,男家先给媒人“披红”,用红布或红绸(长六尺、整幅宽)披在媒人右肩,女家同样给媒人“披红”。女家披红时,先将男家披红移于左边,以示尊敬男方、讲礼貌。
结婚当天,女家送嫁妆,新娘及陪新娘的姑娘同到男家。男家迎接嫁妆要一个一个从送妆人肩上接下来并抬进室内。男家要为送妆人设宴、给包封。只有嫁妆中的马桶,由女家未成年人提着,直接送入内室,但提桶者每过一道门槛,男家要给一个“包封”。
新娘婚期的头天晚上,女家要请姑娘的好友和亲戚中未婚女青年来陪伴,称陪“十姊妹”,并设宴招待(河西叫红拜宴)。解放前连新娘在内仅限于十人,现在不一,有请三、四桌的。晚上开脸,要请已生育但未改嫁过的妇女,先用粗壳灰擦新娘脸,再用棉线挽成剪刀叉式,扯除新娘脸上的汗毛。开脸后,还要挽头髻,未婚姑娘脑后只结一单辫,婚时则挽成“粑粑头”、“调羹头”、“螺蛳头”等发型,以区分闺女和妇人。头发上横插以簪、竖插以钗,并夹上桔花、小发夹,头上插金花、顶盖头(红绸或红布、四角吊缗钱),戴手钏(又名玉镯)、佩耳环,还要洗澡、更衣。上穿锈服(拜堂衣,多为租用),下穿罗裙,脚穿锈花鞋。开脸人的包封由男家给。男方则于同一天晚上陪十兄弟,也要洗澡、更衣、剃头,並由女方赠包封给剃头师傅。
婚礼的头一天,男家先贴好对联,悬挂锦彩、宫灯、壁灯、贺联、贺屏,由有子女未改过嫁的妇女铺床吊帐。新郎重新取名,即大号,挂号匾,并从此不称乳名。帮忙人都请来,借桌、凳、碗、筷,做好接客准备。
男家在迎亲的头晚,将花轿(又称大轿、四人抬)放堂中,敬香、以神福(熟肉)祭轿,有的叫“祭肩舆”,然后用红纸写上男方郡名,贴于轿门右侧,并贴上“封条”,轿门上锁。
迎亲那天,媒人前导,再花轿,再棚轿(木架,篾棚顶,罩靓,二人抬,供女大宾用),再挑盒(盛香、烛、酒、肴等贡品,给新娘“辞祖”用)。迎亲出发时,要给媒人饮“起马盅”、给“大包封”。女家鞭炮迎接,办“出亲宴”,又叫“离娘酒”,在花轿门上贴上写有女姓郡名的红条幅,贴时,将男方的移贴左边,自贴右边,以示恭敬。出亲上轿时,姑娘忌踩娘家地,怕带走“秀气”。筻口、步仙地方由哥哥驮上轿,滨湖区等地则踏“巾条”(两块红毡相互更替,铺这块走那块)上轿。上轿要背先入。坐好后,锁轿门。有的放些碗到轿内,以防歪轿。娘家要给迎亲的轿夫包封、手巾、布鞋。起程时,先由兄弟、亲友抬着相送,另派弟或堂弟护轿。父母、姊妹、伯婶和新娘都应哭泣,称“哭嫁”。花轿回男家时,忌走原路,要由东而西绕道(怕遇“怪”)。送轿,有的可送到男家,有的只许送过桥。每过一桥,娘家要给轿夫包封,鹿角等处不另要包封。为戏弄新娘子,轿到门前时,进行“歪轿”,即向左向右,放肆歪摆,把新娘弄得头昏眼花或呕吐,还有拦轿“制煞”(或前后冲走三个回合、或向轿顶滴公鸡冠血、撒红枣等)、赞轿等俗。停轿后,新郎上前启封、开锁,执事员向新娘敬上一杯香茶,表示接风。接下来是新娘过“铁门槛”、“走金桥”。在大门槛内边放一小盆,盆内放盛清油的盘子,盘中由七根棉条作灯蕊,点燃为“七星亮”,盆面横放火钳,搀扶新娘由盆上跨过,这就叫过“铁门槛”,意即新娘从此受婆家的约束。又在大门槛上放一木板,扶新娘从板上走过,称“过金桥”。
然后拜堂。堂屋中设“香案”(桌前帐绣花台帏,桌上放香炉,花瓶,瓶内插蜡烛一对),堂中东西两边铺红地毡,香案两边站“礼生”(婚礼仪式主持人),礼生宣布婚礼程序,称“喊礼”。按礼生的喊礼,婚礼仪式开始后,即鸣炮、奏乐,引礼宾(男女各二人)引新郎新娘就位。男引礼引新郎站西边,女扶拜(女引礼)扶新娘站东边,面向外立,男女跪地,以叩三首拜天地。接下来是新郎由西而东,新娘由东而西,面向家神龛跪地,以叩三首拜祖先。然后有饮交杯(用芝麻、红枣、姜、糖泡制,男女各一杯,共饮三次,每饮一次,男女互相转移茶杯)、赞花烛(每饮一次交杯,将案上宫花、喜烛转换一次,每换一次,礼生即喊“请大宾赞花烛”,于是引礼宾出来祝一次辞。祝辞为“金花灿烂,银烛辉煌,螽斯衍庆,百世其昌”之类)。
再夫妻交拜。新娘面对新郎,新郎面对神龛,同跪各一叩首,只女对男拜。月田、渭洞拜堂时,有“媒人登殿”之俗。堂中摆大桌、放大椅,媒人穿“龙袍”、戴“龙帽”,象唱戏一样,有左丞、右相,前扶后拥,坐于大椅上。新夫妻向他献酒、叩首,然后媒人赞辞……,如赞不出,旁人就给媒人脸涂墨抹黑、戴盆子。
拜堂毕,引礼宾引新郎新娘入洞房。金童(男孩)玉女(女孩)掌灯(喜烛)前导,扶新娘走前,新郎随后,鼓乐鞭炮齐鸣。入到洞房,新娘坐床上,扶拜为新娘揭去盖头,也有由新郎揭盖头的,为免以后女欺男,新郎还把盖头放下一坐。
康王等地,新娘一下轿便扶入洞房,先和新郎在洞房内饮“接风酒”、喝“交杯茶”威廉希尔williamhill,然后到堂屋里拜堂。还有的先到洞房,夫妻交拜后,二人同坐一凳,喝完“交杯茶”,揭去盖头,再到堂屋拜天地、祖先。
还有行“庙见礼”的。庙见礼一般是晚上进行,有四至八个礼生行礼,配以“六合班”(乐队)。先焚香、燃烛,后拜天地、祖先,夫妻交拜,每饮一次交杯,都要诵一首诗、祝一次词。
婚宴前有迎宾拜客之俗。男家称女家参加婚宴的客人(有长辈,多为平辈,晚辈不参加)为“大宾”、“上亲”、“上客”。解放前友宾不参加婚礼,接待大宾时先在村当路处摆茶点接待,女大宾同花轿到后,暂坐轿内。拜堂完毕,鼓乐鞭炮迎(如行“庙见礼”,则先迎入内)男女大宾入中堂。大宾向亲家行礼,亲家还礼,接着众亲接踵向大宾行礼。行礼毕,请入客室开点心。
婚宴开始时,由男家安排的专门招待大宾的人领新郎到客厅拜迎大宾入席。全部客人按尊、卑、长、幼坐定后鸣炮、放铳,叫“安席”。然后启壶斟酒。如有六合班的,则从安席起,笙箫鼓乐不停,直至散席。宴席间如有乞丐来道喜,乞者一人唱赞词,从者齐喊“喜”,每赞一句,众帮一声,称“赞喜”。
婚宴毕,先送男大宾,起程时,饮“起马盅”。每一道门口,摆桌置酒,新郎向大客跪拜,然后敬酒。每拜一拜,大宾要给新郎一个包封。一道敬完,二道又敬,大宾为脱身计,边疾走边丢包封。女大宾下午由女家派轿接回,走时也和送男大宾一样。此俗现时已废。
婚日晚闹新房,又称“抬茶”,老少都可参加。开始时,由一人唱赞词,每赞一句,在场人则齐喊“喜呀”,称“赞房”。赞房后,新婚夫妇用茶盘抬着糖茶敬茶,长辈要给新郎新娘包封。但敬茶时,新郎新娘要以己做父母的身份,即代表未来的孩子来称呼饮茶者。如敬父亲,则要说“请毛毛的大爹吃茶”,但饮茶者必须赞茶(即兴诗、顺口溜等)。闹新房的内容还有“摘花”、“牵红线”、“拥抱”、“跳舞”、“唱歌”、介绍恋爱经过等,都是故意为难新郎新娘,又引人发笑的一些恶作剧。
新娘婚后第一次回娘家称回门。在婚后第二天或第三天。女家要办回门宴,新郎坐首席。凡新娘出嫁时送了礼物的都要来做客,只有步仙、渭洞等地要到新年时,才请送了礼的人来做客,称陪新姐夫,也有女家办“出亲宴”时就请送礼的人做客,回门不再请的。
新婿,又称“新客”、“快婿”。迎新夫妻时,有用轿接的,有用马接的,新婿要派人担“挑盒”(内面仍要放三茶、六礼),进门先到堂上拜谒岳家“祖先”,然后入屋叩见岳父母。麻塘等处,新婿进门,也要象婚礼花轿到时一样“制煞”,如新婿生庚“属火”,怕犯“火星”(带来火灾),进门时,给他打“雨伞”,另一个人捧一盆水从伞顶泼下来,以祈禳灾。新夫妻回门,一般都留宿(康王、新开等地不留宿),但不得同床。新郎可在回门当日下午回男家,新娘则留宿娘家。河西新郎在三日内回门,新娘要在“住十”(住十天以上)后才回家。步仙区回门不接新婿,只接新娘,不管上下年结婚,要住到过年才回婆家。
新夫妻回门去后,男家请村邻妇女吃“喜茶”、分“泡米”,叫做“解禁”(意即可以不信禁忌了)。
解放后,逐步革除了婚嫁旧俗的一些繁文缛节,男女青年都可以自由恋爱,到了法定年龄办理结婚证书。接新娘则以步代轿(少数用汽车接),有举行集体婚礼的(多对男女青年同一日同一地举行婚礼)、有旅游结婚的等等。但约媒、举行婚礼、闹新房、请客、回门等俗依然存在,只是没有解放前那样繁琐,禁忌也没有那么多。
有女无男的家庭,男的同意去女家为婿,称“入赘”,或“招郎女婿”。由女家请客立“入赘字”(继承女家遗产,负责岳父母生养死葬,顶立门户,接待亲友,祀奉家祭等)和操办婚事。也有既入赘又承嗣的,三代后复男方姓。解放后,随着计划生育的深入,政府提倡男嫁女家。
已婚女子夫死,又为抚育子女不愿离开婆家,有同意与她结婚者,称“上门郎”,也要签字立约,保证婚后互相爱护,器重子女。男子失偶,若娶已婚妇女,用小轿接到家后拜家神,略请客就行了,若娶未婚女子,则用初婚礼节。
废除婚约和离婚在解放前都是很难的,女子只要许婚,就认为已嫁。男废约,称“退庚”,女废约,称“赎庚”,无论何方提出废约都要多次请士绅调处,找补“拔庚钱”。政府不受理离婚,须经若干周折,请士绅驳论是非,离婚依据是所谓“男犯三条,女犯七出”。
女子夫死或离婚后改嫁,称再嫁,经说媒、看亲(男看女、又称当面)、访主(女访男)等形式,双方同意后,用棚轿从前夫家出亲,离婚的只能从娘家后门出亲,到路上上轿。解放后经介绍、见面、达家(女到男家)、领结婚者就行了。年轻的,同样举行结婚仪式。女子夫死,夫兄无偶,娶弟媳为妻,称挽婚。
解放前为一夫多妻制,男可纳妾,即讨“小老婆”。妾受大婆子支配、欺凌,无当家权,生子叫“庶子”,大婆子生子叫“嫡子”。解放后,一夫多妻制被彻底废除。